任正非: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重磅发布!2018年中国10大互联网思想家!看懂,至少还有10年好日子过!
2018年,尽管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但在互联网时代里,中国的互联网思想的火花依然在绽放,他们影响并改变着中国互联网业,并指向未来10年。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已连续三年发布中国10大互联网思想家,2018年再次发布,以此向他们致敬!他们有企业家、也有科学家、教授、学者,也有普通人中的互联网洞见者。
2018年是5G商用蓄势待发、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发展之年,也是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之年,所有企业和个人都身处在千年、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唯有学习才是解决所有焦虑的不二法门。正如给中央政治局讲人工智能课的高文院士所说:“人工智能既然是一个少年,少年主要的成长靠什么?靠学习。我想人工智能肯定至少还有10年到20年左右的好日子过,大家珍惜这个机会”。而“量子之父”潘建伟说,科学对于社会的价值,可能更重要地是在观念的变革上。所以,2019,让我们一起带上思想上路,用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2018年,最受关注的华为“孟晚舟事件”,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连续两次罕见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透露出他睿智的互联网思想。另外,在被媒体曝光的华为内部邮件中也进一步阐述他对互联网未来的理解。在此特别摘录几段:
全面云化、智能化、软件定义一切等发展趋势,对ICT基础设施产品的可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我从来不支持“自主创新”这个词,我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财富,我们一定要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这样才能缩短我们进入世界领先的进程。什么都要自己做,除了农民,其他人不应该有这种想法。自主创新若是精神层面我是支持的。也就是说,别人已经创新,我们要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得到别人的许可,付钱就行。如果我们重做一遍,做完一遍,也要得到许可,还是要付钱,这是法律。当然科学家都是自主创新的,我指的是我们这种公司的工程创新。
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一定会有一场巨大革命,在生产方式上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振兴教育不在房子,在于老师。黄埔军校就是两条绑腿,抗大就是一条小板凳。你们看关于抗大的电影,搬个小板凳,坐在黄土飞扬的土地上,听到毛泽东没有麦克风的讲话,就建设了新中国。黄埔和抗大怎么不是世界上两所伟大的名校呢?所以,物质不是最主要的,人才是最主要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得到尊重,这个国家才有希望。
现在真正无人区的探索就是降低时延,任何电路都一定有电容、电阻,一定会产生时延,人类社会要求无时延的时代是不存在的。时代发展进入饱和曲线阶段,我们刚好在这个曲线的平顶上,新公司很容易追上我们。这就是我们认为未来的风险。你们看,现在做一个电子产品多简单,买几个芯片一搭就出来了。我们的优势慢慢也不再是优势,这个领域里,我们担忧也跑不动了。
做百年老店是非常困难的,最主要的是要去除惰怠。如何能够祛除惰怠,对我们来说是挑战。所以我们强调自我批判,就是通过自我批判来逐渐祛除自我惰怠,但我认为并不容易,革自己的命比革别人的命要难得多得多。
5G实际上被夸大了它的作用。实际上现在人类社会对5G还没有这么迫切的需要。人们现在的需要就是宽带,而5G的主要内容不是宽带。5G有非常非常多的内涵,这些内涵的发生还需要更多需求的到来,还需要漫长的时期。不要把5G想象成海浪一样,浪潮来了,财富来了,赶快捞,捞不到就错过了。5G的发展一定是缓慢的。网络结构性的问题没有解决,5G用上来和4G差不多。就好比我嘴巴很大,但是喉咙很小,我吃一大块肉还是一口吞不进去。因此,不是5G的基站是万能的,大家别那么着急。5G接下来估计还要进入毫米波,毫米波就是只要你多加一倍的钱,带宽可以加一百倍,就是一秒钟你可以下载几十部高清视频,这个我们已经在实验室里面都能完全做出来。5G现在暂时还没有充分发挥出用处,太快了。
在技术研究上,我们有一个说法叫做“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干啥?就是我们向谷歌学习,谷歌的母公司赚了钱就去研究很难实现的东西,还研究长生不老药,它也是为人类社会贡献,把财富转移到探索人类社会的未来去,我们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讲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就是向谷歌学来的。就是把钱投出去,探索人类未来。我们支持给大学教授做基础研究,他就像一个灯塔一样,既可以照亮我们,也照亮别人。但是我们理解比别人快,所以做出的东西比别人快,仅此而已。
关于人工智能。1月17日,华为创始人兼CEO任正非在深圳接受央视记者专访时谈到,人工智能就是统计学,计算机与统计学就是人工智能,但中国目前在在数学中的统计学等基础学科上的重视不够。在他看来,只有重视基础学科的发展,才能带动新时代的突破。另外,在面对国内外媒体时谈到,人工智能可能有泡沫,如果我们不是采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提升生产效率,我们公司就不可能实现低成本,不可能获得高利润,也不可能加大对未来的战略投入。随着人工智能大规模在工业和管理中的使用,过去工会问题、福利问题、罢工问题……都会随之而解。
马云:从新零售到新制造
最新消息称: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被《外交策略》杂志选入2019“百名全球思想家”名单。他是唯一一位获此荣誉的中国企业家。 该杂志认为:很少有人可以声称已经改变了世界,但马云可以。他于1999年创立阿里巴巴,让一代中国公民接触到国内外市场,帮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通过在供应链物流方面的创新,以及在中国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马云为整整一代人提供在线商业机会,并帮助一个曾经贫穷的国家变成一个超级大国。
其实在2018年,马云的思想也极为闪光。在此摘录几段:
2018年9月19日下午消息,2018杭州·云栖大会开幕。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主题演讲时重点从新零售到新制造,因为新制造很快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制造业带来席卷性的威胁和席卷性的机会。未来的十到十五年,所有的制造行业所面临的痛苦远远超过今天大家的想象,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且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马云说,新制造将会重新定义制造业,新制造业将会重新定义客户市场,重新定义供应链,重新定义所有的制造和商业的运营和服务,它是一场技术的革命,不是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行业结合就是新制造,也不是一个产品中加上芯片就是新制造,定义新制造的标准是不是按需定制,是不是个性化,是不是智能化,你知道你的客户是谁,你消耗的生产资料里面有没有数据,工业时代人类发明了流水线,可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数据时代同样可能也是流水线,但是流水线上却是个性化的生产。
马化腾:腾讯拥抱产业互联网发展
来源:腾讯科技
2018年9月30日,腾讯宣布启动战略升级: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同时进行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新成立了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和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其中CSIG主要承担腾讯在产业互联网领域的探索。
移动互联网下半场怎么走?腾讯如何设定新目标?2018年10月31日,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发表公开信,阐述了他的看法。
马化腾在公开信里提到,伴随数字化进程,移动互联网的主战场,正在从上半场的消费互联网,向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方向发展。腾讯将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
至于腾讯开放战略在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的新目标,马化腾提到,要做好“连接器”,为各行各业进入“数字世界”提供最丰富的“数字接口”;还要做好“工具箱”,提供最完备的“数字工具”;同时更要做好“生态共建者”,提供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
马化腾说,腾讯每隔六七年就可能进行一次大的组织架构调整,以顺应外界变化带来的战略升级。今天,我们两个新成立的BG,分别承担着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生态融合、社交与内容生态创新的重要探索。
腾讯一直说专注做连接,希望连接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服务。我们越来越发现,除了实现人与人的连接,如果大量的“物”与“服务”不能全面数字化升级,那么“人与物、人与服务的连接”就难以迭代。
要让个人用户获得更好的产品与服务,我们必须让互联网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把数字创新下沉到生产制造的核心地带,将数字化推进到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
没有产业互联网支撑的消费互联网,只会是一个空中楼阁。
接下来,腾讯将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
我们要继续做好“消费端”的智慧连接,更要促成“供应端”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帮助各行各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对于大量的传统企业来说,要尽快打通从生产制造到消费服务的价值链,要实现从智慧零售到智能制造、从消费到产业(C2B)的生态协同,就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个完整的传统产业链,未来更需要与互联网公司进行跨界融合,真正触达海量用户,并实现硬件、软件与服务三位一体的生态化能力。
对于近期中国科技企业在海外热点事件频发,马化腾认为这说明了科技创新能力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而注重基础科学发展对于发展产业互联网至关重要。
2018年11月9日,腾讯基金会于腾讯公司成立20周年之际宣布,马化腾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邬贺铨、陈十一、施一公、潘建伟等科学家,共同发起设立“科学探索奖”。腾讯基金会将投入10亿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资助该奖项,旨在支持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以及鼓励前沿核心技术探索人才。
按照计划,科学探索奖每年将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技术方面的九大领域,遴选出5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获奖者将连续5年、每年获得6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
另外,腾讯内部目前已经组建了三大AI实验室,2018年还成立了量子实验室和机器人实验室,马化腾认为这些都是未来互联网企业赢得竞争的重要变量之一,对企业、行业和国家有着重大意义。
张首晟:大道至简
张首晟生前最精彩讲课:如果世界末日来临,我会带这几句话上诺亚方舟
张首晟,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8年,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之一,必然会有人想到是:张首晟教授逝世,年仅55岁。
张首晟教授是一个大科学家,这一点毋庸置疑:1995年,他32岁成为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
2007年,发现“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的“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
2017年7月21日,张首晟及其团队在《科学》杂志宣布:在整个物理学界历经80年探索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了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存在,并将其命名为“天使粒子”。
在混沌大学一次演讲中,张首晟以一个问题开始:假设世界末日到了,诺亚方舟上只能够携带一对动物和一个信封,信封背面,你可以总结所有人类知识,那你们会写下什么?
他分享了这些答案,也是留给这个世界宝贵的财富:
自然界三大基本常数;
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
欧几里得几何公理;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人人生来平等;
让自由之风吹拂;
笔胜于剑;
隐形之手;
大道至简。
千年思想的确最最精华的都是大道至简,你看宇宙美妙在哪儿?E=MC²这样一个公式,能够描写小到原子,大到宇宙。真理的共通点就是“大道至简”。
讲个故事:
4的根号等于几?很简单,2和-2,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狄拉克初中时,就觉得这个回答非常非常奇妙,为什么开根号的时候总是有一个正根,有一个负根?
他突然想到把这个原理推广了一下,就说宇宙上面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有个反粒子,有个电子就有个反电子,有个质子就有个反质子,有个中子就有个反中子,这是个非常非常神奇的发现。
所以,科学大师,你看他为什么能够做出这些伟大的科学发现?就是他始终没有忘记“大道至简”,后来狄拉克得到了诺贝尔奖。
高文:人工智能至少还有10年好日子过
2018年10月31日,高文院士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为政治局委员讲授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政治局会议是定调第二年经济政策走向的风向标,10月31日当晚《新闻联播》播出了长达8分钟的习总书记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批示,使人工智能备受外界关注。
高文,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55岁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
高文院士
连接主义,就是神经元网络、深度学习,目前是非常非常大行其道的,但怎么样解决小数据甚至没有数据的学习?实际还是有相当大的挑战,特别是很多的学习结果是不可解释的,这是最大的挑战。行为主义是注重自适应和进化,这是从人从猴子演化过来,它可能更接近。它怎么样在学习方面做得更好,还是需要探索。
不管是企业、国家投资,大家利用好天时地利要好好干一场,不管这一轮是20年,我们现在刚刚11年,所以后面还有9年的好日子过,如果是30年还有19年好日子过。所以我想人工智能肯定至少还有10年到20年左右的好日子过,大家珍惜这个机会。当然人工智能既然是一个少年,少年主要的成长靠什么?靠学习,靠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的研究,中国下一代人工智能也会在这个方面进行一些布局,我们就知道今后的方向,也许对在座各位,也许会有点帮助。
李彦宏:现代化就是AI化,就是人工智能化
2018年9月17日上午,以“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为主题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市西岸艺术中心A馆正式启幕。 在开幕式的高峰论坛上,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发表了演讲。
李彦宏表示,一百年前,几台纺织机器是现代化;他小时候,在马路上闻到汽油的味道似乎是现代化;20年前,觉得信息化就是现代化。今天,现代化的定义需要改一改,AI化、人工智能化才是现代化。
1.AI思维,基于万物互联的思考,今天的生活当中遍布传感器,而企业要找准自己定位,通过人工智能解决人和万物的关系,才能够从万物互联的角度,实现降维攻击。
2.AI能力,指的是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而不是发明人工智能。世界领先的公司在这方面投入都是长期巨大的,因为在基础的AI能力之上,深入场景、强化自身业务,用独特的AI应用,才是能力上的优势。企业要充分了解AI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
3.AI伦理, 一家真正的AI公司不仅在技术层面要达到突破,公司的发展必须遵循AI伦理的四个原则,即安全可控、创新愿景、 教育和AI的终极理想——为人类带来更多自由。
对于很多人担心AI发展会导致失业的问题,李彦宏表示他不太担心,因为每一次的革命都带动新的产业,他认为Ai的未来是带来更简单、更美好的世界。
潘建伟:科学价值更重要地是在观念的变革上
潘建伟院士
“量子之父”潘建伟院士在量子信息技术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国际影响,特别是主持研制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他获得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称号,还曾入选《自然》2017年十大科学人物,是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
他说,自从2016年我们中国的墨子号发射之后,这几年全球都迎来了量子技术方面新的浪潮,发达国家纷纷将量子科技列入国家计划,投入大量资金从事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开展了包括新一代量子通信卫星等的研制。一些国外企业,像谷歌、微软、IBM、英特尔等,也积极投入进行量子计算研发。量子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上一个竞争的焦点。
潘建伟认为,人类历史上有两次产业革命,除了牛顿力学外,上世纪初随着量子力学建立,马上催生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变革,X射线、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都是跟量子科学紧密相关的。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因为量子科学才催生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比如说原子弹研究过程当中,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在物理学家把数据传往全世界各地的时候,发展了互联网的概念。通过用原子中来检验相对论,最后发展出来目前GPS导航技术。
互联网思想注意到潘建伟在清华经管学院2018毕业典礼发表《科学的价值》演讲,以下是部分内容:
随着科学的发展,到了上个世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终于从现实上而不仅仅是从精神上解释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在大概一百几十亿年前,由于量子涨落,一个“奇点”发生了爆炸,“炸”出了时间、空间和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最初宇宙中只有氢和氦两种元素,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第一代恒星。恒星在核聚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碳、氧、铁等各种更重的元素;当核聚变的原料耗尽后,恒星由于抵抗不了引力而坍塌,发生剧烈的爆炸,这一过程中形成了重金属元素。有这些重元素才有了能够形成行星和生命的物质,最终在大约45亿年前形成了地球,又通过亿万年的进化才有了我们人类。
潘建伟说,科学对于社会的价值,可能更重要地是在观念的变革上。大家知道,人类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始于近代,大约是在16世纪。那么近代以前的漫长岁月里,为什么发展这么缓慢呢?
虽然这涉及到多个因素,但观念的束缚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原因:面对自然界不敢甚至不愿去探究其背后的根源,反而认为一切都是上天的意志。近代以来的科学发现逐渐改变了这一切,尤其是1687年牛顿发表了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将一切力学规律都统一为一个简单的公式F=ma,再结合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忽然发现,原来神圣星辰的运行,居然都是可以计算的!
观念的改变带来的是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直接导致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产业变革,而英国在这次变革中成为了世界的头号强国。后来到了19世纪,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效应等的基础上,麦克斯维尔在1864年建立了电动力学,将一切光、电、磁的现象都统一为一个方程组。
至此,人们能够亲身体会到的绝大多数现象都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科学终于战胜了迷信,而随之而来的,是以电力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变革,德国和美国在这次变革中相继成为世界强国。
那么,经典物理学已经如此的成功了,是不是一切问题都可以解释了呢?其实经典物理学自身就蕴含着一个巨大的哲学困境,只要学习了高中物理就可以想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思考过。牛顿力学告诉我们,只要确定了粒子的初始状态,按照力学的方程一算,所有粒子未来的运动状态原则上都是可以精确预言的。那么,构成世界甚至人类本身的原子、分子,它们在未来的运动状态,是否也是早已预知的呢?一切事件,包括今天的典礼,都是在宇宙大爆炸时就已经确定好的吗?
这种观念上的冲击显然是巨大的:原来就算科学已经如此发达,人们努力了半天,结果还是回到宿命论。所以当时就有几位科学家自杀了,说我不相信宿命,我今天就要自己决定一下命运。
当然,后来的科学发现表明,其实他们完全没必要自杀,人一定拥有主观能动性,如同霍金所说:即使是相信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人,在过马路时也会左右看,以免被车撞到。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机械决定论?这还要归功于量子力学。
在日常生活中,一只猫要么是“活”,要么是“死”,只能是这两种状态之一。而在在量子力学所描述的微观世界里,这只猫不仅可以处于“活”或“死”两种状态之一,还可以同时处于“活”和“死”的叠加状态。
量子叠加告诉我们,一只猫到底是“活”还是“死”原理上无法预先得知,而是依赖于通过何种方式去观察它。更确切地说,量子客体的状态会被测量所影响,因此量子力学立即带来了一种革命性的观念:观测者的行为可以影响体系的演化!
这种更加积极的观念,终于使人们意识到,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完全不同于经典物体,人们大可不必纠结于是否是决定论了;而对像电子这样的微观粒子规律的深入认识,最终催生了现代信息技术,导致了第三次产业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抓住了机会成为了工业强国。
杨强:人工智能下一步:联邦学习、迁移学习
杨强 / 微众银行人工智能负责人、机器学习专家 图片来源:腾云
关于AI人工智能的定义,BAT三家有不同的定义:比如 马化腾认为:云端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马云眼中主要是大数据,李彦宏是技术论者 。具体来说,做电商出身的马云认为数据是很重要的,是原料,没有了数据什么都不行,做搜索的李彦宏认为:数据不重要,技术创新才是最重要的,比如蒸汽机就比煤重要。马化腾说,在人工智能时代,抓住“场景”,才是抓住了未来。对于马云与李彦宏二人不同的观点,马化腾给出了精彩的点评:“这是不懂技术的文科生和太懂技术的理科生的争辩”。实际上,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也一直绕不过大数据。《经济学人》也曾用封面预告:数据即石油,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能源。
但随着社会对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初期数据收集这一低垂的果实被逐渐摘取。未来数据愈加稀缺、监管愈加完善严格,如Facebook用户数据泄露事件、百度李彦宏曾说“中国人不在乎隐私”等,让个别企业或将走上人工智能“豪门寡头”的道路。在这一形势下,世界在呼唤支撑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点。
大数据的“耗尽”,人工智能的下一步该如何发展,其关键点是什么?
互联网思想关注到香港科大教授、微众银行人工智能负责人、机器学习专家、香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理事长、美国人工智能协会(AAAI)首位华人院士、首位当选IJCAI理事会主席杨强在2018年的系列演讲,他也给出了解决之道:联邦学习、迁移学习等新的AI技术。
联邦学习是指在保护数据隐私、满足合法合规要求的前提下继续进行机器学习;迁移学习是指将一个领域、已经成熟的知识应用到其他的场景中。
杨强建议,未来通过迁移学习,将大、小数据和多种数据有机结合;或利用联邦学习技术,在小数据的场景下建立企业间的模型。这两种AI新技术都将是支撑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点。
“我认为对模型的社会要求比如:可靠性、数据隐私、小数据问题,是重要课题。”
正如杨强在2018年12月17日的深圳新一代人工智能院士高峰论坛上说的:
首先我们看一下我们的理想和现实,我们的理想是说我们处在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我们不断地有数据流从不同的数据源流向一个中心的数据库,但是现实是我们看到的数据往往都是割裂的,数据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孤岛,甚至在某些大公司内部,不同的部门数据也不能互相沟通,这是我们熟知的一些困境。
这个困境就会导致很多人工智能非常优秀的算法很难加以应用,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没有水,怎么做这个事情。
我们可以把数据缺乏的事情分成两部分,比如说我们看到两部门(A部门和B部门),这两个部门各自有一些图象数据,有一些是有行为数据(用X表达),有些可能既有X又有Y,Y就是标注数据,在有部门墙这种情况下,就会形成两种现象,一种是在一个地方数据的量特别大,在另外一个地方数据的量特别小,这个现象如果持续下去,数据寡头这种现象就会急剧增加,很多长尾的企业反而得不到数据,他们的数据量就会越来越小。另外一种就是大家都小,也没有办法形成一个生态的效应,大家都小的话,最后大家都变成没有数据。
然而,方法总比问题多,在这里我要结合我和我团队的研究来讲两个解决方案:迁移学习和联邦迁移学习。
1月22日,《腾云》内刊在深圳举办了一场作者见面会,杨强也提出一个问题,“机器可以有智能么?”以下是部分内容: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人工智能就是统计学。但杨强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在他看来,人工智能不仅能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来学习,还具备探索和满足好奇心的能力。
这样的能力让人工智能看起来与人的智能趋近,杨强指出,人的智能是往前看未来。
“人的智能并不仅仅是在10的一百次方的有限空间里找到答案,而是当人遇到新问题,能够很快地通过过去的经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即便这个方案并不是最佳的。这样的能力就是达尔文说的‘适者生存’,即自适应的学习能力,而这个能力是机器的弱项。”杨强说道。
因此,在未来“人是不可取代的”,在杨强看来,“未来的社会,应该是把人的适应能力与机器的智能加以结合。每一项工作都不会消失,但是每项工作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人工智能参与。人们的未来,要适应这种变化,同时也要教育我们的后代更加善于学习。”
李开复: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大脑其实很幼稚
2018年9月,李开复博士新书《AI·未来》在全球同步发售
对人工智能有情结的开李开复,在2018年又出版了一本书,《AI·未来》中,李开复博士为读者描绘人工智能新世界的样貌、未来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冲击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的应对策略。
李开复认为,15年内,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具备取代40-50%岗位的技术能力,主要集中在重复性劳动、有固定台本和对白内容的各种互动、不需与人进行大量面对面交流的工作等领域。
“你应当避开人工智能能够完成的工作、了解人工智能做不到的事情。”李开复认为,大家应该把这看成是一个机会,可以让工作更多样化、不再那么单调。
但李开复在其官微上也发文问:AI和人类共存的终极命运?
以下是李开复的总结:
我在申请读人工智能博士的时候,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是人类能不能发展一个取代大脑的软件,然后我一直在往这个目标努力,之后无论做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都是在一步一步地探寻人的智慧。
但是作为一个理工博士,我其实并没有真的考虑过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的社会意义。身为一个工作狂,我这些年不断地去开发更多的产品、投资更好的项目,根本没有时间静下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一直到2013年,检查出患癌症后,才在治疗的过程当中,感受到过去很多生活的方式都是不正确的。
癌症点醒我的一个事情是:当面临死亡的时候,我更希望能够花时间和最珍惜的亲人、家人、朋友在一起——旧工业时代价值观的工作狂思维,让我把整个人生都贡献给了工作,我很遗憾之前没有把这一点做好。
人类生存的目的并不是最大化自己的名利,而是让爱能够传播,让自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了解这一点后,当我看到人工智能开始取代一些工作,也就没那么惊慌了,因为人类生存的本来目的也不应该是做这些重复性的工作。
有爱、关怀性的工作——从医生到老师到导游到礼宾到各种服务业,这些才是会带来更大满足感的工作,也是解决大量重复性工作被取代的迁移路径。
而在我心中,真正被颠覆的关于AI的认知是: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大脑其实是一个非常天真幼稚的思想,因为如果人最重要的事情是传播爱,那么大脑并不是人类最重要的器官,最重要的器官是我们的心。
曾鸣:智能商业,是决胜未来30年的新商业思维
阿里总参谋长曾鸣从1999年开始研究互联网,2003年成为阿里巴巴的战略顾问,2006年全职加入阿里巴巴,负责战略工作,一口气干了12年。这12年,我参与了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菜鸟、阿里云计算等数个千亿级美金的创业。2018年根据研究及经历写出了《智能商业》,他提出,中提出了未来30年新的商业模式——智能商业。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只有智能商业的新物种才能生存和发展。
全球最值钱的互联网公司做对了什么?
在线、智能化、网络化
2017年全球市值排名前10名的公司中,有6家(苹果、谷歌、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Facebook)在10年前几乎都还默默无闻,而今天市值都超过了5000亿美元。
这些巨头究竟做对了什么?
我总结了它们在三个重要方向的创新:
第一,在线化
顾名思义,就是联网,将物理世界转换映射到一个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中。20多年前,微软用IE浏览器赢得了PC互联网时代,并在商业世界一直能占据一席之地。苹果公司则用iPhone奠定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硬件标准,将硬件、软件、服务、生态全部合为一体,完成了移动互联网化,成就了今天的苹果帝国。
第二,智能化
谷歌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推动了整个商业的智能化进程。搜索是第一款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智能服务,任何人在搜索框中输入一个关键词,就能够让全世界的知识为你服务,并能够迅速在秒级时间内获得你想要得到的信息。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我们今天回想起来都觉得是一个奇迹。
除了搜索之外,智能服务的第二个核心产品是推荐。亚马逊可以说是这一领域的开山鼻祖,这也是它能够在营销端获得巨大突破最重要的基础。另外,亚马逊把零售和物流全流程在线化,使得零售效率得到了巨大提升。
第三,网络化
腾讯和Facebook都是在社交网络化方面走得很远的企业。阿里巴巴,特别是淘宝,则是将网络协同和智能化这两个方面做成了一个紧密结合又互相促进的生态。谷歌非常赚钱的广告系统,也是一个由千万级的小广告主和千万级的网站所组成的高效生态。
所以,可以看到,如今最成功的互联网企业都是在在线化的基础之上,在网络化和智能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我把这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统称为“智能商业”。
最近中国发展比较快的互联网企业,都是在这三个轴上有新的突破,才在一个领域里面奠定了自己的领先地位:
今日头条就是走在智能化这条路上,它从传统的内容搜索走向内容推荐,并在这个点上打穿,成就了自己过去几年的爆发式成长;
滴滴完成了打车服务的在线化,当然,前提是有了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由于有了地图服务,让在线定位变得非常清晰,在这个基础上,滴滴把打车服务变成在线服务,然后通过算法进行优化,成为智能服务,从而成就了自己;
美团,一方面是把传统的生活服务在线化,另一方面也是在构建一个生活服务的协同网络。
互联网洞见者
2018年,不得不提的是,一群互联网思想者。
2018 年,世界与个体都身处更庞大的互联网洪流,知乎在此时开启全新一季互联网十问——「互联网洞见者」。「互联网洞见者」是一个群体,包括提问及回答者。互联网思想在此特别向他们致敬!
2018年10月24日,知乎发起全新一季“互联网洞见者”活动,邀请十位科技互联网领域的知名大咖,每天提出一问。截止11月2日,十问全部公布。依照发布时间,它们分别是:
1.未来十年哪些基础科学突破会影响互联网科技产业?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融合创新,会带来哪些改变?
——马化腾(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2.算法源于大数据,而大数据源于我们每一个人,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拥有主导数据的权利?
——徐新(今日资本创始人及总裁)
3.IT 和网络技术发展正日益消弭距离的障碍,这种趋势是否会减慢甚至停止城市化的进程,或渐渐消融现有城市?
——刘慈欣(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
4.机器的智能和人类的智能有什么重要区别?这些区别对于我们培养后代有什么启示?
——杨强(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
5.科技使社会进步,但人类个体也在面临信息过载,怎样解决这个矛盾?你觉得哪些好的技术和产品能给我们启发?
——张鹏(极客公园创始人及总裁)
6.你理想的未来AI 时代什么样?未来25年内,各行业、个人生活会有哪些变化?我们该如何准备?
——李开复(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7.在人工智能时代,怎样的创新环境和措施能让更多科技驱动的创业公司成功,使其不再是大型科技公司的专利?
——陆奇(YC 中国创始人兼 CEO)
8.技术加快文明演化,人类的演化可能出现大分流吗?在这个关键临界点,我们想要选择成为怎样的人类?
——Kevin Kelly(《连线》杂志创始主编)
9.对于美国互联网企业来说,中国互联网企业有哪些值得学习之处?
——Adam D'Angelo (Quora联合创始人兼 CEO)
十位「优秀洞见者」回答……
等待作答的一个月时间里,我们陆续收到了 5700+ 个精彩洞见。通过知乎运营与部分提问者参与的多轮评选,以下十位回答者成为 2018 知乎「互联网洞见者」活动的「优秀洞见者」:
洞见者第一问 | 提问者 马化腾
未来十年哪些基础科学突破会影响互联网科技产业?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融合创新,会带来哪些改变?
「优秀洞见者」知乎 ID:郑晗
由知乎运营综合多重维度评定
未来十年哪些「基础科学突破」会影响互联网科技产业:1. 对量子态的精确操控;2. 柔性电子器件;3. 拓扑材料及其应用
洞见者第二问 | 提问者 徐新
算法源于大数据,而大数据源于我们每一个人,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拥有主导数据的权利?
「优秀洞见者」知乎 ID:YJango
由提问者综合知乎运营建议评定
巧取者不是大数据时代才有的,公平也是人们创造的名词。有些人也根本不担心,因为他们是那 1%,与其相信别人会想出完美的政策保护自己,不如努力让自己成为那 1%。
者第三问 | 提问者 刘慈欣
IT 和网络技术发展正日益消弭距离的障碍,这种趋势是否会减慢甚至停止城市化的进程,或渐渐消融现有城市?
「优秀洞见者」知乎 ID:司空白
由知乎运营综合多重维度评定
在技术带来的新城市变革真正到来之前,我们都无从知晓城市届时会变成什么样子;而我们现在能想象得到的,与彼时的实际都不会完全一致。
洞见者第四问 | 提问者 杨强
机器的智能和人类的智能有什么重要区别?这些区别对于我们培养后代有什么启示?
「优秀洞见者」知乎 ID:赵思家
由提问者综合知乎运营建议评定
机器的使命是解决一个问题,答案可以有无数个,只要做到最好、最快、最省就好;而大脑的使命是,在未出生之前,就用一个答案去面对无数未知的问题。
洞见者第五问 | 提问者 张鹏
科技使社会进步,但人类个体也在面临信息过载,怎样解决这个矛盾?你觉得哪些好的技术和产品能给我们启发?
「优秀洞见者」知乎 ID:甜草莓
由提问者综合知乎运营建议评定
「信源信息产生速度>目前可达的信道容量上限」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有两种:1. 找到更好的信源编码方式;2. 找到新的传输策略
洞见者第六问 | 提问者 李开复
你理想的未来 AI 时代什么样?未来 25 年内,各行业、个人生活会有哪些变化?我们该如何准备?
「优秀洞见者」知乎 ID:张抗抗
由提问者综合知乎运营建议评定
未来不是「互联网结束,人工智能的开始」的 25 年,而是智能互联水乳交融、互相促进的 25 年。在未来 25 年,AI 与互联网将在汽车领域同时席卷一场风暴。
洞见者第七问 | 提问者 陆奇
在人工智能时代,怎样的创新环境和措施能让科技驱动的创业公司成功,使其不再是大型科技公司的专利?
「优秀洞见者」知乎 ID:行者崟涛
由提问者综合知乎运营建议评定
对于初创技术公司来讲,有两个因素是缺一不可的:人才和数据。重视AI人才创新教育、发展环境和自由交易的数据产业。数据是根本,人才是依托,市场是舞台。
洞见者第八问 | 提问者 Kevin Kelly
技术加快文明演化,人类的演化可能出现大分流吗?在这个关键临界点,我们想要选择成为怎样的人类?
「优秀洞见者」知乎 ID:韩东燃
由提问方综合知乎运营建议评定
以人类作为第一视角来看,在完美人工智能实现的那一天,也就是人类这场游戏终结的那一天——我们的游戏,打通关了,而且不能再从头玩一遍。
洞见者第九问 | 提问者 Adam D'Angelo
对于美国互联网企业来说,中国互联网企业有哪些值得学习之处?
「优秀洞见者」知乎 ID:Wei Xia
由提问者综合知乎运营建议评定
更快的工作节奏、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好地做好本地化工作
洞见者第十问 | 提问者 周源
科学技术和科技公司的发展,与社会产生了哪些矛盾?未来将如何解决?
「优秀洞见者」知乎 ID:微调
由提问者综合知乎运营建议评定
最值得担忧的是智能系统加速我们社会的分化。便利与娱乐正在逐渐消解大家对于科技发展的戒心,而且在逐步剥夺大家的思考能力。(来源:知乎)
本文由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年度发布,转载请注明。
相关文章
重磅!马化腾马云等10位科技大佬2018趋势发布(2017年中国互联网10大思想家)
每天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重构思维方式,
AI+时代,读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
联系方式:投稿及内容合作|271684300@qq.com